RK | 企業 |
---|---|
1 | 中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 | 山西鋼科碳材料有限公司 |
3 | 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4 | 安徽首文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
5 | 中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
6 |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
7 | 保定天鵝新型纖維制造有限公司 |
8 | 蘭州藍星纖維有限公司 |
9 | 深圳市領航碳纖維科技有限公司 |
10 | 山東江山纖維科技有限公司 |
11 | 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2 | 康得新復合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13 | 華訊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
14 |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
15 | 中國恒瑞有限公司 |
16 | 廣州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7 | 無錫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18 | 吉林奇峰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
19 | 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 |
20 | 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 |
21 | 威海光威復合材料有限股份公司 |
22 | 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23 | 魯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4 | 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 |
25 | 江蘇澳盛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6 | 山東英特力新材料有限公司 |
27 | 浙江精業新興材料有限公司 |
28 | 江蘇航科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29 | 廣州金發纖維新材料發展有限公司 |
30 | 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 |
31 | 浙江聯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32 | 吉林碳谷碳纖維有限公司 |
33 | 宜興市宏宇碳纖維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34 | 南通森友炭纖維有限公司 |
35 | 宜興市瑞邦高性能纖維制品有限公司 |
36 | 四川省新萬興碳纖維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
37 | 河南永煤碳纖維有限公司 |
38 | 宜興市恒通碳纖維織造有限公司 |
39 | 嘉興中寶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
40 | 安徽佳力奇碳纖維科技股份公司 |
41 | 江蘇天鳥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42 | 江蘇蘇通碳纖維有限公司 |
43 | 方大江城碳纖維有限公司 |
44 | 西安康本材料有限公司 |
45 | 濟寧科能新型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46 | 吉林市吉研高科技纖維有限責任公 |
47 | 大連興科碳纖維有限公司 |
48 | 吉林市神舟炭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
49 | 遼寧百盈碳纖維有限公司 |
50 | 蘇州挪恩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
2019《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選擇排行 |
黑色黃金,材料之王
碳纖維被譽為“黑色黃金”。碳纖維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其耐高溫性居所有化纖之首,是制造航空航天等高技術器材的優良原料;碳纖維耐摩擦磨損,是目前最好的剎車制動材料,國際上大多數大型民用飛機和軍用飛機均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飛機剎車副;碳纖維增強陶瓷基復合材料可有效增強陶瓷的韌性,改變陶瓷脆性斷裂形態,阻止裂紋在陶瓷基體中迅速傳播……
碳纖維是國防武器裝備以及衛星、飛船等高技術領域的基礎性原材料,在能源、建筑、交通運輸、海洋工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是當之無愧的“材料之王”。
新的動力
汽車輕量化是碳纖維產業發展的強勢新動力。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日本開始將碳纖維用于商業化——美國用碳纖維制造高爾夫球棒,日本用碳纖維制造釣魚竿;80年代早期,碳纖維開始廣泛地被應用在航空領域;1991年海灣戰爭之后,航空業衰退,對碳纖維的需求增長也趨緩;90年代中后期,工業領域的應用開始成為碳纖維需求的增長點。近年來,隨著全球范圍內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對節能減排的重視,新能源汽車迎來發展機遇,這也為碳纖維復合材料廣泛應用于汽車輕量化打開了通路。
新能源汽車相較于傳統汽車,在節能減排方面,必須具備更大的優勢。碳纖維具有高強度,將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于汽車車身,可減輕車體質量達40%-60%。降低自重,可減少汽車能耗、降低充電頻率、延長續航里程、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復合材料在發生碰撞時闡釋的碎片較少,也提高了汽車的安全性。汽車的外觀覆蓋件、轉向架、車廂、內飾、設備艙、摩擦材料、電池盒等都可以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目前來看,這對新能源車而言是再好不過的選擇。此外,各個國家和地區嚴格的車輛燃料標準和二氧化碳排放法規,也促使新能源車選擇碳纖維復合材料。
美中不足的是,碳纖維復合材料不是想用就能用。碳纖維材料可謂汽車界的“奢侈品”。一般汽車用鋼每噸約2000元,而汽車用碳纖維每噸近20萬元。這為新能源車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碳纖維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動力。
此外,風電領域對碳纖維的需求也有所增長。風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的風力發電機的槳葉,強度高、重量輕,是風力發電的理想材料。在風電葉片大型化的驅動下,碳纖維在風電領域的應用有望進一步增大。
新的格局
碳纖維按產品規格可分為宇航級(小絲束)和工業級(大絲束)。小絲束碳纖維工藝水平、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綜合性能更好,主要應用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衛星導彈以及休閑體育用品領域,小絲束的產能主要集中在日本,日本的東麗公司目前依然是全球碳纖維領域的領航者。大絲束碳纖維工藝水平、生產成本都比較低,主要應用于工業及民用領域,產能主要在歐美。
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研制碳纖維,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我國的碳纖維產業都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不管是技術水平、生產能力還是產品質量,都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著較大的差距。
從2000年開始,國內廠商對碳纖維的研發投入不斷加大,我國的碳纖維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2013年10月,工信部發布《加快推進碳纖維行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碳纖維技術創新、產業化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水平,碳纖維品種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工業的需求,該計劃有效促進了我國碳纖維產業的發展。隨著《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規劃的逐步實施,我國的碳纖維產業的技術和生產力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國內一大批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碳纖維企業已經嶄露頭角。
2014年末,中國從事碳纖維生產的企業已經注冊30多家,有25家建成了碳纖維或原絲生產線。2016年2月,哈爾濱天順化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完成T700級碳纖維碳化中試生產線及工藝研究;2016年5月,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千噸級T800原絲生產線投產。2017年5月,國產C919大型客機首飛,這是民用大型客機首次大面積使用碳纖維材料,機身近15%為樹脂基碳纖維材料,而傳統大型客機中碳纖維材料的使用率只有1%左右。2018年,中復神鷹百噸級T1000碳纖維生產線實現投產,標志著我國高性能碳纖維再上一個新臺階,解決了國家對高端材料的急需;光威復材研制的T700級碳纖維產品通過航天火箭發動機應用驗證,打破了國外高性能碳纖維對于中國市場的長期壟斷。
綜合來看,雖然全球范圍內的碳纖維需求在持續增長,但是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隨著我國碳纖維技術水平、產能實現率的提高,國內的有效供給增加,我國的碳纖維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增強,全球的碳纖維市場競爭將有所加劇,或將出現供過于求、產能閑置比例攀高的局面。這有可能帶來全球范圍內碳纖維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
新的挑戰
總體來說,目前全球的碳纖維產業依然處于“日美壟斷、中國成長”的階段。
近年來,我國的碳纖維需求持續增加,但是對于進口的依賴度超過80%。2019年1-3月,我國碳纖維進口量達848.32噸,同比2018年1-3月增長9%,預計2019年全年進口量將超過3500噸,而2020年預計中國碳纖維需求量達到 27000噸。
雖然我國的碳纖維產業在技術和產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具備了一定的產能,但產能實現率低,且國內的碳纖維產品品質還是相對較低,出現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供應不足的狀況。另一方面,由于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出口限制,我國的碳纖維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碳纖維的裝備的依賴程度較高,裝備水平極大地影響著高端碳纖維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國內碳纖維技術和產品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裝備水平低的結果。另一方面,國內生產的低端碳纖維產品又受到國外的低價競爭,國內企業多處于虧損狀態,產能不能有效釋放。
眾所周知,日本的東麗公司可謂如今的碳纖維“霸主”,但少有人知,東麗公司從成立到盈利,經歷了近50年的歷程。直到2003年,東麗拿到了美國波音為期50年的訂單,才終于奠定了其在碳纖維領域的霸主地位。而碳纖維行業T700、T800、T1000等一系列的稱謂,其實是東麗公司碳纖維產品的型號,但今天已成為了碳纖維的強度標桿。
這是一種令人震撼的力量,堅持和格局。這樣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反觀國內的碳纖維產業,路漫漫其修遠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