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 | 品牌名稱 |
---|---|
1 | 星巴克 |
2 | 瑞幸(luckin)咖啡 |
3 | costa |
4 | 漫咖啡 |
5 | 老塞咖啡 |
6 | 漫貓咖啡 |
7 | 太平洋咖啡 |
8 | 連咖啡 |
9 | Mannercoffee |
10 | 上島咖啡 |
11 | 麥咖啡(McCafe) |
12 | 逸山咖啡EssenCoffee |
13 | 質館咖啡 |
14 | 動物園咖啡 |
15 | FISHEYE魚眼咖啡 |
16 | UNIBROWN/由心咖啡 |
17 | 雕刻時光 |
18 | GREYBOX COFFEE/灰盒子咖啡 |
19 | 花舍咖啡 |
20 | 易恩凱斯咖啡 |
21 | 摩婭咖啡 |
22 | 雀巢咖啡 |
23 | 麥隆咖啡 |
24 | 貓屎咖啡 |
25 | 咖啡之翼 |
26 | SPR咖啡 |
27 | 豪麗斯咖啡 |
28 | 高樂雅咖啡 |
29 | 迪歐(Dio)咖啡 |
30 | 研磨時光 |
31 | 蝸牛咖啡 |
32 | 真鍋(manabe)咖啡 |
33 | 埃克斯咖啡 |
34 | 咖啡碼頭 |
35 | CUP ONE |
36 | 湃客咖啡 |
37 | COFFii JOY |
38 | 三頓半 |
39 | 百怡(blenz)咖啡 |
40 | FikaFika |
41 | 車庫咖啡 |
42 | 兩岸咖啡 |
43 | 爵士島咖啡 |
44 | 幸福樹咖啡館 |
45 | 你好可可 |
46 | 咖啡小鎮 |
47 | 7咖啡 |
48 | 左岸咖啡 |
49 | 樹屋咖啡 |
50 | 麥斯威爾咖啡 |
51 | 藍山咖啡 |
52 | 后谷(Hogood) |
53 | 極北咖啡 |
54 | 悠詩詩(UCC)咖啡 |
55 | 樹屋咖啡 |
56 | 遇見咖啡館 |
57 | Mia Coffee |
58 | 一半一伴 |
59 | 愛摩咖啡 |
60 | 名典咖啡 |
61 | 漫崖咖啡 |
62 | 咖啡先生 |
63 | 大小咖啡 |
64 | 科創咖啡 |
65 | 等等咖啡 |
66 | 73coffee |
67 | 德莉濃咖啡 |
68 | 樂多咖啡 |
69 | 心客咖啡 |
70 | Nico女仆咖啡店 |
2019《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選擇排行 |
“Humanity”
在一次采訪中讓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用一個詞來形容星巴克,舒爾茨回答說“Humanity”,這正如星巴克的使命所闡述的:激發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個社區。
從舒爾茨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對企業發展的一個深度認識,那就是,企業必須具有人文精神,關注人的需求,重視人性,咖啡行業也理應如此。
品味好不好誰都知道,不用懂
做好本職工作,讓消費者喝到好的咖啡。
咖啡與茶、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飲品,但與中國的茶文化相比來說,咖啡文化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新生代消費者的崛起、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西式生活方式的深化,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了高速成長期,各地咖啡館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但也正是由于咖啡館數量眾多,咖啡的質量呈現出良莠不齊的特點,或價格昂貴、性價比低,或價格合理但質量差。這在中國的咖啡文化尚未普及的情況下,無疑是不利的。
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在提到瑞幸咖啡的品牌愿景時說:“要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喝到最好的咖啡。”在她看來,中國用戶的咖啡消費習慣和口感培養還需要時間,但“好豆的味道最終會被用戶熟悉和認可”。錢治亞對瑞幸品牌愿景的闡述以及對咖啡產業發展趨勢的預判體現出其對人的尊重和和理解,正與舒爾茨的“人文精神”不謀而合。
作為中國咖啡館市場的領軍品牌,星巴克也一直踐行著“人文精神”理念。“星巴克在做的其實是提高飲食行業的門檻,提高業內對待員工的標準以及培養大眾對品牌的認知。”
品味好的前提下,環境留人
提供“第三空間”,引領新型生活方式。
1991年,星巴克率先引入了“第三空間”的概念。什么是“第三空間”?簡單來說,人的日常生活主要在三個空間中進行,分別是第一空間,也就是居住空間;第二空間,即工作空間;以及第三空間——購物休閑場所。我們在“第一空間”完成吃飯、睡覺等生存需求;在“第二空間”完成工作,這是發展需求;但眾所周知,人是社會性動物,社交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有序、完整的社交是無法在“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進行的,所以我們需要“第三空間”來滿足社交需求。
舒爾茨在提到星巴克的創立初衷時表示,他希望創造一處能夠讓人們流暢溝通、聯系情感并擁有一種類似社區氛圍的咖啡館——一個除了工作場所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間”。
咖啡之翼從創立之初就立志為國人打造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開創中國特色的咖啡文化。
“我們賣的不僅僅是一杯咖啡,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熱愛生活的人們都是目標客戶。”太平洋咖啡副董李海濤也有著同樣的看法。
“第三空間”概念和新生活方式理念,正是重視人性,對人的需求充分理解和尊重的表現。
一旦員工擁有了自信和尊嚴,他們就會貢獻出更多,這和海底撈的道理是一樣的
李海濤在談到太平洋咖啡品牌定位時表示,品牌不希望用年齡、收入、職業等物理屬性來界定消費者,而是希望用興趣愛好、生活方式來描述消費者。在這一認知的基礎上,太平洋咖啡計劃與話劇、音樂、美術展覽等團體展開合作,讓消費者與太平洋咖啡一起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消費者的獨特分類標準正是品牌尊重消費者個性的表現,而文學藝術元素的引入,體現出了品牌的人文情懷。
舒爾茨曾多次提到“以人為本”理念,認為“個人的價值因其身邊的個人和團隊而體現,最好的成功是與彼此分享”。在這一理念的領導下,星巴克將實現卓越業績和回饋社會的平衡作為品牌追求,希望自己能夠回饋員工、回饋顧客、回饋社會和這個世界。舒爾茨對員工十分尊重,他相信,一旦員工擁有了自信和尊嚴,他們就會貢獻出更多,為家庭、為社會、為世界。從舒爾茨對品牌發展道路的剖析可以看出,社會責任意識已然融入了他的骨血。
關于藝術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對世界的熱情關愛。
我們應當對當代社會投以應有的熱情,使藝術作品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唯有深入地關心社會問題,擁有高度的人文精神,作品才能真正產生觸動人心的藝術力量。
其實不止藝術領域,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的成功一定建立在社會廣泛認可的基礎之上,而“人文精神”正是企業贏得社會認可的一個必備要素。
在任何行業里,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藝術細胞,沒有浪漫主義,沒有追求自由的情節和化復雜為簡單、化腐朽為神奇的基本基因,都沒什么戲。